關於理財這件事:我的探索與反思
關於理財這件事 最近,我花了不少時間重新審視自己的理財觀念。過去我一直以為,理財就是要不斷追求更多的錢,把存款數字堆高,直到實現「財富自由」。但慢慢地,我發現理財的並不是累積金錢,而是讓自己知道「需要錢的時候,有錢」。 分清「需要」與「想要」 回顧自己的生活。 * 必須的開銷: * 有一個舒適的家
「意識」自己做的事、「接納」自己、進行「嘗試」、「不斷」嘗試的歷程
關於理財這件事 最近,我花了不少時間重新審視自己的理財觀念。過去我一直以為,理財就是要不斷追求更多的錢,把存款數字堆高,直到實現「財富自由」。但慢慢地,我發現理財的並不是累積金錢,而是讓自己知道「需要錢的時候,有錢」。 分清「需要」與「想要」 回顧自己的生活。 * 必須的開銷: * 有一個舒適的家
過去我常困惑: 是否應該全倉被動型指數投資(例如 S&P 500)才是理財的最佳方式? 被動投資確實省時穩健,也能避免對抗市場。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逐漸明白: 投資的重點不在於主動或被動,而是是否在你的能力圈之內。 如果只用主動與被動區分,那創業這種需要更多能力的投資,是不是就應該被排除? 事實上,該問的是:「這項投資是否超出我的能力圈?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老闆在會議上突然劈頭痛罵,你的第一反應是想頂嘴還是立刻離職?又或者,看到一支股票狂跌,心裡只想快點清倉? 這不是你不冷靜,而是你的大腦早就替你決定了。 「戰或逃」:你的杏仁核在操控 大腦中有一個叫杏仁核的機制,專門處理威脅。當我們面對危險,杏仁核會立即啟動「戰或逃」反應——這是數萬年進化留下的本能。 面對野獸時,打得過就戰,打不過就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