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的都懂 - 電子報
「意識」自己做的事、「接納」自己、進行「嘗試」、「不斷」嘗試的歷程




我的價值觀 - 我給自己的故事
本文記錄了作者在新的一年中重新審視與重建自我價值觀的心路歷程,探討如何通過積極心態、情緒管理及系統化生活來面對生活挑戰,從而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實現自我成長。


金錢是工具,還是目標?
金錢的價值是什麼?這個問題最近突然在我和孩子玩耍時浮現。 小朋友只想玩、只想吃甜食,他們不在意錢。在我看來,孩子的天真正是人最純粹的模樣。但人究竟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對金錢產生執念的呢? 想到這裡,我聯想到自己平時看的漫畫。在那些故事裡,角色們似乎很少對金錢瘋狂追求。例如,《獵人》中的競標貪婪之島時提到:「對獵人來說,錢是最容易達成的條件。」而在《七龍珠》
雇人的法則:如何取代自己、授權他人,創造最大價值
雇人的法則 雇人的目的是什麼?目前我想到兩個雇人的目的是: 1. 取代自己 2. 授權他人 一、取代自己:讓自己時間解放 1. 哪些事情需要被取代? * 查看自己耗費的時間與能量:記錄日常,分析哪些任務佔用最多資源。 * 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明確哪些事情應該專注,哪些可以放手。 2. 工作分類:
關於理財這件事:我的探索與反思
關於理財這件事 最近,我花了不少時間重新審視自己的理財觀念。過去我一直以為,理財就是要不斷追求更多的錢,把存款數字堆高,直到實現「財富自由」。但慢慢地,我發現理財的並不是累積金錢,而是讓自己知道「需要錢的時候,有錢」。 分清「需要」與「想要」 回顧自己的生活。 * 必須的開銷: * 有一個舒適的家
從能力圈出發,重新看投資
過去我常困惑: 是否應該全倉被動型指數投資(例如 S&P 500)才是理財的最佳方式? 被動投資確實省時穩健,也能避免對抗市場。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逐漸明白: 投資的重點不在於主動或被動,而是是否在你的能力圈之內。 如果只用主動與被動區分,那創業這種需要更多能力的投資,是不是就應該被排除? 事實上,該問的是:「這項投資是否超出我的能力圈?